
《论语》读后感14篇
认真读完一本名著后,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获,现在就让我们写一篇走心的读后感吧。为了让您不再为写读后感头疼,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《论语》读后感,仅供参考,大家一起来看看吧。
《论语》读后感 篇1孔子其实是个爱憎分明的性情中人!
读过《论语》的人都知道,里面全是格言,好像孔子不食人间烟火一样,平常就专门说格言。其实这是误解,孔子从三十岁教学,一直到七十三岁去世,中间共四十多年,这些年得说多少话,不可能全是格言。《论语》不过是把他这四十多年所讲的话,挑了又挑,选了又选,最后把这些精华集中起来,我们才产生了这样的误解。
其实仔细读《论语》,就会发现,其中有不少有趣的情节,让我们可以看到孔子真实的一面,他并不是一个古板的教书匠,而是一个爱憎分明、有血有肉的性情中人。
一,他非常直爽。
《论语.阳货》:“孺悲欲见孔子,孔子辞以疾。将命者出户,取瑟而歌,使之闻之。”
有个叫孺悲的人想见孔子。孔子不肯见,就推说自己病了。可是,传话的人刚出门,孔子就又奏瑟又唱歌,故意让人家听见。意思就是说,我其实没病,就是不想见你!就是不给你面子。
二,他非常可爱。
孔子不但喜欢音乐,还会唱歌。如果别人唱的歌很好,他一定会请人家再唱一遍,心甘情愿给人做伴唱。《论语.述而》中说道:
“子与人歌而善,必使反之,而后和之。”
孔子不 ……此处隐藏20914个字……到厌烦;教育学生要有耐心,不感到疲倦。
“学而不厌”。作为教师尤其要做到这一点。教师是学生的示范,我们希望学生做一个终生学习的人,首先教师要做一个终生学习的人。“身教重于言传”,“亲其师,信其道”,教师应该是学生很好的榜样。
教师要做到“诲人不倦”,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呀。“教师教育孩子要耐心”,我们经常这样说。但事实上,我们许多老师并没有真正理解这句话,老师会在课堂上生气发火,这是我们还没有学会耐心的佐证。
“诲人不倦”四个字简简单单,但蕴含的是教师的爱心,所以,作教师的,应该将“学而不厌,诲人不倦”这句话作为自己的座右铭。
孔子第一次精辟地论述了启发式原则:“不愤不启,不悱不发,举一隅不以三隅反,则不复也。”孔子曰:“可与言而不与之言,失人;不可言而与之言,失言。知者不失人,亦不失言。”从多方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,使其“好学”、“乐学”。教师必须对学生表现出的差异特点进行全面而具体地分析,以发展的眼光区别对待。
在班主任工作中,我们应细致地研究和了解学生,弄清每个学生的兴趣、爱好、性格特点、学习态度、知识基础、健康状况以及家庭、社会背景等。根据学生的个性制定相应的岗位,让每个学生真正地做班级的小主人,发挥学生在班级管理中的主观能动性。
教学上,老师应该看到学生客观存在的个别差异,正确对待学生的个别差异采取不同的具体措施。有的学生或善于观察,或长于记忆,或擅长思维。从思维类型上讲,也有长于形象思维和善于逻辑推理之分。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注重因人而宜启发诱导,针对不同学习类型的学生必须因材施教。启发式教学的核心就是要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。只有这样,才能使每一个学生的素质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。